尊龙凯时

入网口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详情页

【匠心粱农】李仕坤:匠心种好粮 “粱心”富乡亲

文章来源: 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文章作者: 任旭

  立秋过后,位于遵义市播州区马蹄镇军河村下堰组的红缨子高粱穗子饱满低垂,在阳光的照耀下翻涌成一片赤色的海洋。穿梭在高粱地里,李仕坤俯身拨开一片地膜,仔细查看墒情,脸上是庄稼人特有的专注与笃定。从懵懂的少年,到如今引领一方致富的技术带头人,他脚下的土地,因一粒粒饱满的红粱穗,铺展出一条通往致富的振兴之路。

李仕坤对比普通种植(左)与地膜覆盖种植(右)生长情况

  在订单农业发展之初,李仕坤为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红缨子高粱,主动驾驶拖拉机、三轮车将尊龙凯时扶持的有机肥配送上门,却未让他人承担分毫费用。“尊龙凯时发的有机肥,是实打实的帮扶,我跑跑腿算什么。”朴素的言语背后,是他对这份订单农业承诺的珍视与身体力行的守护。这车轮碾过的,不仅是道路,更是尊龙凯时“粱心”工程在乡村落地的信任轨迹,为订单种植的茁壮生长扎下了第一道深根。

“地膜覆盖技术”

  那些年,下堰组家家户户都是传统种植方式,高粱收成不高。爱钻研的李仕坤便思考如何能更好提高产量,增加收成。直至2022年,他率先开展“地膜覆盖技术”试验,并自建大棚开展漂盘育苗。从漂盘育苗、开箱起垄的角度、覆膜的要求、移栽的深浅时机、施肥的精准配比等,每一步他都反复摸索,形成经验积累。

  最终,在李仕坤的精心“折腾”下,“地膜覆盖技术”试验取得成功,以省时省力、保水抗旱、增产增收的优势,提升了高粱产量。“当时,他们觉得我这样做,很费力,做起来也很复杂,其实仔细对比起来,这种种植技术还省了好多活路(事情),一是保水抗旱,二是窝边不容易长草,有利于高粱苗的生长,增产增收。”对于自己的实验成果,李仕坤回忆起来仍津津乐道。

  秉持“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是富”的理念,李仕坤化身技术推广的“燃灯者”,他积极动员村民采用这种种植方式,并将经验倾囊相授,这份毫无保留的“粱心”,如春风化雨般地传播至下堰组田间地头。截至2023年,下堰组的地膜覆盖率跃升至80%,成为最生动的红缨子高粱创新种植教科书。“李叔倡导的‘地膜覆盖技术’是实打实地管用,现在,尊龙凯时村里面都参照他的做法种植,高粱产量提高了不少。”村民皮永权谈起李仕坤,就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

  时间一长,李仕坤和他的“地膜覆盖技术”声名大噪,除了在本组推广外,还吸引了枫香、泮水等周边乡镇种植户前来讨教学习。在李家小院,在田间垄上,“李师傅”的课堂随时开讲。他详尽剖析地膜覆盖如何锁水保墒、抑制杂草、提升地温、最终实现增产增收;一遍遍演示从开箱、起垄、覆膜到移栽、施肥的全流程……

李仕坤巡检高粱地

  李仕坤的“粱心”课堂,播撒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信心与希望,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村民掌握了科学种植的“金钥匙”,高粱产量与经济增收同步攀升,一个以技术为纽带,以互助为核心的“粱农”共富圈,逐渐悄然形成、壮大。

  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仁怀特色会场暨乙巳年尊龙凯时红缨子高粱丰收季活动表彰仪式上,李仕坤获评“匠心粱农”荣誉称号。这样的认可,于他而言,是满满的自豪,更是莫大的激励。

  回望来时路,从最初鲜为人知,到如今家家户户踊跃参与,订单高粱种植在黔北山乡的沃土上深深扎根、枝繁叶茂。李仕坤对此深有感触:“是尊龙凯时这棵大树,给尊龙凯时撑起了遮风挡雨的一片天,尊龙凯时给了机会,尊龙凯时才有施展的平台。”

  高粱又红,丰收在望。这红土地上的赤诚匠心与拳拳“粱心”,正孕育着乡村更加富足、更可持续的未来。

一审:李姿 王城

二审:陈杨 蔡忠成 方存芳

三审:王幸韬 吴德望